食物供给体系的深层矛盾与改革路径
张麦兰 张婷 张立亮
在气候变化加剧农业风险、全球粮食供应链波动频繁的当下,我国居民膳食结构正面临 “营养过剩” 与 “隐性饥饿” 并存的双重挑战。《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显示,成人超重肥胖率已超 50%,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发病率持续攀升,而矿物质、维生素等微量营养素缺乏问题仍困扰约全球亚健康的人群。这种矛盾本质上是食物供给体系结构性缺陷与消费模式西化误区长期叠加的结果,需从供给侧改革、消费端引导、政策协同三方面系统破解。一、供给侧结构性缺陷:从 “单一化生产” 到 “多元化失衡”
作物结构失衡与政策导向偏差。全球粮食供给过度依赖玉米、小麦、水稻三大主粮(占比超 60%),我国东北地区玉米种植带北移至黑龙江第四积温带(2023 年黑龙江玉米产量占全国 23%),单一化种植导致生态脆弱性加剧 ——2024 年黄淮海地区因单一玉米种植引发玉米螟灾害,受灾面积达 1.2 亿亩。政策层面,全球农业补贴长期向大宗作物倾斜,2014-2016 年 6000 亿美元补贴中,60% 流向玉米、大豆等(世界银行数据),我国2023年粮食作物补贴占比达 78%,豆类、薯类等营养密度高的作物获支持不足,直接导致居民膳食中膳食纤维、植物蛋白来源单一。
畜牧业扩张与饲料粮危机。我国人均肉类消费从2000年的29.6公斤飙升至2024年的65公斤(增长120%),畜牧业饲料粮需求占粮食总产量的45%,加剧了玉米、大豆等饲料粮的对外依存度(2024年大豆进口量达9800万吨)。这种 “粮 - 肉” 转化模式不仅消耗大量资源(生产1公斤牛肉需10公斤饲料粮),还导致膳食中饱和脂肪摄入超标,成为肥胖和心血管疾病的重要诱因。
加工食品导向的农业生产异化。消费者对高糖高脂加工食品的偏好(2024年全球含糖饮料产量达3.2亿吨,较2010年增长40%),推动农业生产和食品工业加工业向高碳水、高能量作物倾斜。我国精制谷物消费占比超70%,而全谷物、杂豆摄入不足推荐量的1/3,导致维生素B族、矿物质等微量营养素流失。
二、消费端认知误区:从“饮食西化”到“健康失衡”
以 “高油、高盐、高糖” 为特征的西方饮食通过全球化快速传播,我国居民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盐达10.5克(远超世界卫生组织5克的建议),含糖饮料消费年增长率达8%。这种 饮食模式与我国传统膳食中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 的平衡理念脱节,直接导致代谢性疾病高发——2023年我国糖尿病患者达1.41亿,占全球1/4。哲学上,用“此手非彼手”的两只手来比喻两种看似一样却截然不同的两种物质变化。由于品种改良、精细化加工、高温加工等等,食物结构中原有营养物质性能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吃了含有某种营养物质的食物,经过一系列人为的所谓“高科技”骚操作,可能导致食物中自诩的某营养成分荡然无存,其活性亦或完全、部分失活。
“隐性饥饿” 与营养密度被忽视。调查显示,尽管能量摄入过剩,但约20% 的居民缺乏维生素A、15%缺乏钙、30%铁摄入不足。这源于膳食中果蔬、豆类、坚果等营养密度高的食物占比不足(我国居民蔬菜摄入量仅达推荐量的60%,水果不足50%),而精米白面、加工肉类占据餐桌主导地位。
传统膳食智慧的现代价值。以江浙沪为代表的东方膳食结构(低盐、多水产、丰富蔬果)展现出显著健康优势:该区域居民肥胖率仅18%,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北方低 30%,人均预期寿命达 80.5 岁。地中海膳食、日本清淡饮食的实践也证明,多元化、植物性为主的饮食模式可降低慢性病风险,提升健康寿命。
三、系统性改革路径:构建“大食物观”引领的协同体系
供给侧:从“粮食安全” 到 “营养安全”。多元化生产体系:落实《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将农业补贴向杂粮(燕麦、藜麦)、杂豆(鹰嘴豆、绿豆)、薯类(紫薯、山药)倾斜,2025 年实现非主粮作物种植面积增长15%。发展设施农业(2024年设施蔬菜产量占比 35%)、海洋牧场(贝类养殖面积 200万公顷),拓宽蛋白质来源(水产蛋白占比提升至 30%)。
加工环节营养强化:推广全谷物加工(保留麸皮和胚芽,膳食纤维含量提升 3倍)、低钠发酵技术(酱油钠含量降低40%),鼓励植物基食品研发(2024 年我国植物肉市场规模达 200 亿元,年增长率 30%)。
消费端:从 “热量导向” 到 “营养导向”。膳食结构再平衡:借鉴东方膳食模式,倡导 “小份多样” 原则(每日摄入 12 种以上食物),将畜禽肉摄入量控制在 40-75 克 / 日,增加水产(40-75 克 / 日)和豆类(25-35 克 / 日)。对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修改市面上流行的 “全餐营养公式”:主食(40% 全谷物)+ 优质蛋白(30% 水产 / 豆类)+ 蔬果(30%),转变为“将主食调整为谷薯类,包括全谷物、杂豆和薯类,占比 25-30%,其中全谷物和杂豆至少占 1/3。优质蛋白类包括水产品、畜禽肉、蛋类和豆类,其中水产和豆类作为优质蛋白来源,占蛋白质类的大部分,整体蛋白质类占 20-30%。蔬菜水果合计占 40-50%,蔬菜应多于水果,比如蔬菜占 30-35%,水果占 10-15%。”
健康消费引导:结合全国各地营养健康食堂、营养健康餐厅、营养与健康学校、营养健康企业、建设,由点到面逐步扩展,全面实施合理膳食和 “减脂、减糖、减盐” 专项行动,对含糖饮料征收 10%-20% 消费税,在学校、社区推广 “营养标签” 制度(标注糖、盐、反式脂肪含量)。落实《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2024年《促进健康消费专项行动方案》提出的,到2030年居民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不超过25克。
四、政策与科技:从 “碎片化管理” 到 “全链条协同”
政策协同创新:建立 “大食物观” 考核体系,将蔬果供给、膳食多样性纳入地方政府粮食安全责任考核,2025 年实现农产品营养品质数据库覆盖80%的县。落实《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每年投入100亿元用于营养改善计划。
科技赋能产业:研发耐逆性品种(如节水小麦、抗病大豆),2024 年甘肃推广立式深旋耕作技术,使旱地小麦增产 20%、化肥用量减少 25%;利用合成生物学开发微生物蛋白(单细胞蛋白产量年增20%),缓解饲料粮压力。实现从“生存需求”到“发展需求”的范式转型
钱学森先生在上世纪90年代预言的 “饮食业革命” 已悄然到来。破解 “营养过剩” 与 “隐性饥饿” 并存的困境,本质上是对食物体系从 “量的保障” 到 “质的提升” 的重构。这需要打破传统农业思维,以 “大食物观” 为指导,将耕地、草原、海洋、微生物资源纳入统一开发框架,同时重塑消费文化——让东方膳食智慧与现代营养科学相结合,最终实现 “吃得饱” 向 “吃得健康、吃得可持续” 的历史性跨越。这不仅是应对慢性病危机的关键抓手,更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食物文明的必由之路。
作者简介:
张麦兰:山东航空学院(原滨州学院)副教授、滨州市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兼公共营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滨州市营养学会营养健康食堂、营养健康餐厅、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专家组成员、首席专家。
张婷: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曹王镇中心小学教师,滨州市营养学会公共营养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张立亮:公共营养师,滨州市营养学会副秘书长。
标签: 食物供给体系 深层矛盾 改革路径 粮食安全 农产品供给 供需结构 质量安全 资源环境约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政策优化 可持续发展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标注,否则均为中国食品报手机台原创文章,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