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手机台 - 中国食品报

规范使用甜味剂 留甜减糖

纪树刚 中国食品报手机台

  (本报记者 王小萱)今年7月,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合理膳食行动”作为15项重大专项行动之一,进一步明确了“三减” (减盐、减油、减糖)范围,“三减”已成为许多人对饮食的要求。中秋节前夕,由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健康传播分会组织的“品甜会”沙龙,就进一步传播甜味剂科学知识进行了探讨。

规范使用甜味剂 留甜减糖

  论甜  按规定使用很安全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进一步明确了 “三减”(减盐、减油、减糖)范围。国家卫健委鼓励消费者减少蔗糖摄入量,提倡城市高糖摄入人群减少食用含蔗糖饮料和甜食,选择天然甜味物质和甜味剂替代蔗糖生产的饮料和食品。

  “甜味剂是指能赋予软饮料甜味的食品添加剂,往往是普通蔗糖的200—300倍,虽然甜蜜度爆表,但其低热量甚至无热量,按规定使用很安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接触过甜味剂。甜味剂是一大类物质,其用途非常广泛,比如牙膏里就有甜味剂,否则牙膏的味道很难令人接受。不管你吃不吃东西都得接触甜味剂。”科信食品与营养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钟凯说。

  钟凯提醒消费者,甜味剂不是减肥药,而是实现减糖的一种方式。甜味剂在允许使用的食品中通常规定了相应的最大使用量。这些规定都是在经过严格的风险评估,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制定的,只要食品生产企业按照相关法规标准正确使用甜味剂,就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由于甜味剂在口腔里不会产生酸,所以也不易导致龋齿。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明确,加快修订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增加蔗糖等糖的强制标识,鼓励企业进行“低糖”或者“无糖”的声称,积极推动在食品包装上使用“包装正面标识(FOP)”信息,帮助消费者快速选择健康食品,加强对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的监督管理。研究推进制定特殊人群集体用餐营养操作规范,探索试点在餐饮食品中增加“糖”的标识。

  品甜  品类繁多 无处不在

  甜味剂在食品行业应用广泛,甜味剂是食品添加剂中的一个类别。因甜度高、能量低或不含能量、工艺性能稳定、安全性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面包、糕点、饼干、饮料、调味品等众多日常食品中。我国是甜味剂生产和出口大国,主要品种包括糖醇类,例如木糖醇、麦芽糖醇、赤藓糖醇等;高倍甜味剂,例如甜蜜素、糖精(钠)、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以及天然甜味剂,例如甜菊糖苷、罗汉果甜苷等,为我国消费者提供了多样的选择。

  甜味剂在美国、欧盟及中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广泛使用,有的品种使用历史已长达100多年。甜味剂的安全性已得到国际食品安全机构的肯定,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食品安全局、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澳大利亚新西兰食品标准局、加拿大卫生部等机构对所批准使用的甜味剂的科学评估结论均是按照相关法规标准使用甜味剂,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

  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2014)对允许使用的甜味剂品种以及使用范围和最大使用量都有具体规定。这些规定都是基于严格的科学风险评估结果。按标准使用甜味剂,是有安全保障的。

  “果葡糖浆、蔗糖素、阿斯巴甜、安赛蜜、乳糖醇、麦芽糖、低聚果糖……”这些品种中,哪些是甜味剂?在品甜会现场,与会媒体在专家的讲解下,逐一品尝酸奶、可乐,辨别产品是否含糖。专家告诉了大家一个辨别是否含有甜味剂的重点:带甜味剂的食品有回甘,会持续不断地释放甜味,这是判断含甜味剂食品的方法之一。现场许多人品尝后判断失误,充分说明甜味剂可以模仿蔗糖的口味。钟凯表示,企业产品研发都会做很多的试验,其产品差别非常微妙。

  专家表示,甜味剂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基本无处不在,消费者很难避免跟甜味剂发生交集。糕点等食品当中会有一些甜味剂存在,可以降低整个糕点的含糖量,也是非常好的选择。一些食品饮料企业在减糖过程中做了很多工作,包括可口可乐等企业的很多产品未来都会把糖减到5%以下,食品饮料大幅度降糖,有助于消费者饮食健康。

标签: 规范 甜味剂 留甜减糖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