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手机台

中老年成保健品市场消费重点 供需亟须有序、科学对接

中老年成保健品市场消费重点 供需亟须有序、科学对接

纪树刚 中国食品报

   【据中国保健协会的数据显示,中老年消费者消费额占了我国保健品消费额的五成以上,由此折射出中老年群体强烈的健康诉求,中老年消费者已成保健品市场的消费重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2.4亿,占总人口的17.3%,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如何回应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的健康诉求,已成为一个行业亟待解答的命题。】

  建立综合连续服务

  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余寿中有2/3的时间处于带病生存状态,慢性病已经成为危害老年人口健康的主要问题之一。 这就给保健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北京医院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主任齐海梅接触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孙奶奶患有多年糖尿病,需要长期服药控制病情。听朋友说有一种能够治好糖尿病的保健品,她开始连续服用。血糖确实得到了控制,然而,数年后检查却发现自己得了肝癌。专家检验该保健品成分发现,该保健品违规添加了西药降糖成分及铁成分,造成患者肝脏内铁沉积,这成了导致肝癌的原因之一。

  老年人身体大多处于身患综合慢性疾病或功能衰竭的状态,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来缓解病痛、稳定病情是老年病的特点,这与人的自然衰老相关,是无法根本治愈的。齐海梅说:“老年人大多对此认识不足,听到一些销售人员的巧言宣传,很容易被欺骗。”

  “从深层次看,这也反映出社会未能给老年群体提供科学、易行、足够的医学支持和养老服务。”齐海梅分析,现有的专科诊疗医学服务模式,难以满足老年人因身体衰老衰弱所需的综合连续服务需求,包括从预防到治疗、护理、康复的服务。需求和供给对接不上,老人转而寻找偏方,被过度夸大疗效的保健品所引诱。

  北京老年医院院长陈峥表示,老年人的医疗需要主要分3种,分别是急症需求;急性后期的康复;长期的慢病管理和失能照护。“急症处理可以找三甲医院,慢病管理社区医院在做,现在最缺乏的是急性后期康复、失能长期护理和临终关怀以及如何让整个体系联动起来。”陈峥说。

  让“伪科普”不攻自破

  张大爷退休后成了某档电视养生节目的忠实观众。自从听闻节目中“某个身体状况代表某种疾病”,张大爷观看后愈发焦虑。

  2014年有媒体调查显示,全国省级卫视的103档养生节目中,内容五花八门,其中仅9档节目符合标准,其他节目大多有广告嫌疑。更有“神医”“养生专家”在节目中推销“包治百病的神药”,属于违规内容。

  “柿子有毒会致命”……朋友圈里各种“健康谣言”同样影响着老年人的认知。专家指出,老年人缺乏获取健康养生信息的有效渠道,而存在误区和盲区的信息,轻则误导受众,重则威胁公众的生命与健康。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监测结果显示,2017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14.18%,保持稳定上升态势;但同时,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总体仍然较低,城乡、地区、人群间发展不均衡,人民群众对各类健康问题的认识水平不均衡,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素养提升较慢。

  有学者建议,针对容易滋生谣言的信息,开展预防式科普宣传,真正把科学道理讲通、讲明,让公众多掌握医疗卫生、健康、养生方面的知识,让“伪科普”不攻自破。

  保健品市场待规范

  在生产方面,据《2017年度食品药品监管统计年报》显示,2017年我国约有2317家保健品生产企业,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其中,存在着规模较小、品牌不知名的地方企业。市场上产品质量差别大,品种泛滥。在保健品中,保健食品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弊病。

  “降血压、降血脂,对胃好、对肾好、对肝好……”因为这样“万能”的广告语,近日,某知名品牌的蜂胶产品被有关部门以涉嫌虚假宣传查处。依据《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是“具有特定的保健功能的食品,即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食品”。然而,部分企业抓住公众的认知误区,明示或暗示保健食品的疾病治疗功能,夸大保健效果,误导和欺骗消费者。对此,可参照《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中明确规定的保健食品能够申报的27种功能。

  安徽医科大学教授、流行病学专家祖述宪曾指出,缺乏规范的评定标准和方法,是监管保健品市场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相关人士认为,要实现对保健品的严格监管,监管部门、生产企业、权威科研机构应在保健食品原料目录的筛选制定、标准、标签标识等诸多核心环节上,达成共识。

  (于灵歌)编辑:纪树刚

标签: 中老年 保健品 市场 消费 重点